<menuitem id="rnx1p"><video id="rnx1p"><listing id="rnx1p"></listing></video></menuitem>
<var id="rnx1p"></var>
<cite id="rnx1p"></cite>
<menuitem id="rnx1p"></menuitem><var id="rnx1p"><video id="rnx1p"></video></var>
<var id="rnx1p"><dl id="rnx1p"><progress id="rnx1p"></progress></dl></var>
<var id="rnx1p"><dl id="rnx1p"><listing id="rnx1p"></listing></dl></var><cite id="rnx1p"><strike id="rnx1p"></strike></cite><var id="rnx1p"></var>
<cite id="rnx1p"><video id="rnx1p"><thead id="rnx1p"></thead></video></cite>
<var id="rnx1p"><strike id="rnx1p"></strike></var>
<cite id="rnx1p"></cite><var id="rnx1p"><video id="rnx1p"><thead id="rnx1p"></thead></video></var>

從多語種信息處理到人工智能與多語種信息智能化的艱辛歷程

時間:2023-03-16 08:06:02  來源:一帶一路報道網

——記新疆大學吾守爾·斯拉木院士

曉 穆

      導語:新年伊始2023年1月19日吾守爾院士獲得:中國計算機學會2022年“CCF最高科學技術獎”,吾守爾院士是多語種信息處理專家。吾守爾院士創建了維哈柯文信息處理的理論、方法、技術體系,為國產多語種操作系統及應用軟件的研發應用奠定了基礎,開辟了中國少數民族文字信息處理的新領域,推動了中國少數民族進入數字化辦公新時代。

      一、開創性的進行維哈柯等多語種信息技術研發

      上世紀80年代初,計算機、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并逐步滲透、影響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為了順應時代需求,當時新疆大學希望能開設計算機方面的課程,搞過無線電的吾守爾被選中,并先后到北京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進修計算機相關專業。這兩次進修為吾守爾的人生開啟了一個新的世界,他從此開始進入計算機領域。

      吾守爾·斯拉木長期從事信息技術領域的科研和教學工作,自1984年起從事維吾爾、哈薩克、柯克爾孜(以下簡稱維哈柯)等多語種信息技術研發,提出了獨特的復雜文本信息處理理論體系和方法并用于實踐,率領科研團隊,使現代信息技術與民族語言理論和特色相結合,研發出30多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DOS系列、Windows系列、Linux系列操作系統的維哈柯阿多語種版本及應用軟件,在系統體系結構、I\O進程處理機制、復雜文本處理技術、國際化與本地化技術、屏幕界面映射技術、多文種混合處理技術等方面創建了許多關鍵技術和處理機制,其中許多研究工作具有開創性。

111

吾守爾院士參加學術會議

      這些技術和產品廣泛應用于區內外科技文化教育、信息通訊、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電子政務和商務、農業數字化等領域,并成功實現標準化示范和產業化,為我國維哈柯等少數民族與全國人民同步進入信息化社會做出了杰出貢獻。同時促進了中亞西亞多語種軟件服務外包國家戰略的實施。這些成果的廣泛應用開創了我國多語種信息處理的新領域,改變了邊疆地區各族人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 產生較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二、注重人才培養、科研碩果累累產生深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吾守爾院士作為新疆信息技術學科奠基人和領軍人物,在學科建設方面,牽頭組建計算機應用博士授權點、計算機應用博士后流動站、4個碩士點、新疆多語種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新疆民文信息技術研發中心,形成了50多個老師、90多個博士碩士生組成的多民族研發團隊。主持國際和全國性學術會議六次,參加了25個國家20多次國際學術會議并作了主題演講。

      吾守爾院士在科學技術研發應用方面:主持承擔國家863計劃項目7項,973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重點項目2項、工程院科技咨詢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40多項,14項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10多項達到國內首創,主持開發30多種支持多語種的新系統新軟件,獲得14項軟件著作權;主持制定國際標準5項、國家標準14余項。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自治區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1項、何梁何利科技獎、光華科技二等獎等省部級以上獎勵13項;發表論文160余篇,出版教材9部;培養了20多名科研骨干、100多名博士碩士研究生,為新疆信息化事業不斷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吾守爾院士是新疆大學211工程新疆信息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重點學科帶頭人之一。積極開拓了多文種信息技術產品市場,與北大方正、中電通信、科大訊飛等多個企業合作,打造出新疆多語種信息技術研發、生產、經營、服務一體化的產學研基地。

      多次被國家領導人接見并鼓勵,由于其突出貢獻,2011年吾守爾·斯拉木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新疆第一位少數民族院士。

      吾守爾團隊所開辟的信息化通道,跨越的遠不止是PC個人電腦這一片疆域:尋呼機臺站、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報刊編輯排版系統、互聯網信息發布平臺、衛星圖文傳輸系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吾守爾團隊還成功開發了民族語言的遠程教育平臺和一批多媒體課件。吾守爾說,現在新疆邊遠地區的信息化硬件設施日趨完善,有了數字化的課程,就能讓更多“馬背上的孩子”有機會接觸優質的教育資源。

  最近幾年,吾守爾團隊正在努力攻關多媒體民文信息處理,這更高層次、更具人工智能色彩的技術。他們開發的文字識別、語音識別與合成系統,能讓計算機識別維語文字、聽“懂”維語等民族語言,也能讓電腦根據文字自動讀出文章。

      三、信息技術助力“一帶一路”以及“多語種+”的時代發展

      自2013年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國企業和文化走出去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使得語言服務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要性和基礎地位更加凸顯出來,非通用語言、小語種的服務需求急劇上升,當今世界正步入一個“多語種+”的時代,高校必須積極為國家儲備面向未來需要的人才。各高校應注意“差別化發展”,堅持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智慧教學等技術方法與自身優勢相結合,走特色發展之路,突出自己的特色、突出創新特質,才能求得發展。吾守爾院士認為:我們要堅持的是特色中追求一流,謀取發展,以點帶面,形成良性循環。各高校、各學科要打破專業、學科壁壘,注意培養學生思考和認識世界的能力,促進學生對中西文化的深刻理解,培養具有人文情懷、全球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跨文化、跨國別的“多語種+”國際化人才。

      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需要語言信息智能處理與信息交換服務來鋪軌架橋,要實現民心相通,首要核心問題就是多語言信息智能化服務,語言信息服務能力已成為國家參與全球化事務的戰略資源。當前高校多注重通用語種、大語種,然而“一帶一路”沿線眾多國家文化、國情民情、需求利益差異很大,非通用語言已超過200種。吾守爾院士領導的科研團隊始終堅持從理論、方法、工具、系統等四個方面,結合新疆的特色與優勢,展開阿爾泰語系、阿拉伯語系、印度—伊朗語族的智能語音交互、多語言機器翻譯、語音合成等研究工作,有針對性地發展交叉學科,在特色上狠下功夫、深入鉆研,提高我國語言信息智能化服務的核心競爭力。在人才培養上,科學制訂具有不同特點的交叉培養方案,將“精領域”和“通國家”相結合,培養能夠參與全球事務的“通才”和“專才”;在科學研究上,要加強基礎理論研究,支持科學家勇闖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的“無人區”,努力在人工智能發展方向和理論、方法、工具、系統等方面取得變革性、顛覆性突破;緊緊抓住人工智能基礎研究與原始創新、技術研發、場景應用三個關鍵環節,不斷開拓新疆少數民族智能信息處理的新時代,推動民文信息系統智能化、多媒體化、網絡化、數字化的發展,發揮新疆核心區優勢,助力國家“一帶一路”建設。

(京津冀網申明:轉載此文章目的是為傳播更多信息,不作商業使用,如有侵權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京津冀一體化新聞